您现在的位置: 汕头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类 >> 正文
  • 21世纪中国证券业将继续腾飞
  • 发布日期时间:2008-9-30  来源:网络   点击数:  作者:本站整理
摘要:证券作为一种跨世纪的金融产物,在我国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的完善并突显出其长足发展的潜力,但由于真正的证券业在我国开展比较晚,在发展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开放与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证券的历史、现状特点入手,结合美日欧的证券历史和现状,分析我国证券业发展前景,提出建议,并得得出结论:21世纪中的中国证券业将继续腾飞。 




一、我国近代证券业发展简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证券的雏形,当时国家向大户进行举贷,王侯给平民的放债,以及其他明确用券形式表现的借贷关系的产生,最早的债券雏形随之产生。三国以及汉唐,国家向富商举借巨款用于军事开支,和平时期再用国税偿还已不少见。明清时期,我国陆续出现一些投资巨大、收益及风险双高的海沙船业,井盐业,矿冶业和金融业,这些行业多集中在上海、两广云南山西等经济发达地区,且已经较多地采用 "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集资联合经营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与现代的公司具有某些相进的特征,已经具有股份或股权性质。"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虽然不是股票,但也是证明份额权益的凭证。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气息的证券是在被迫打开国门后出现的。鸦片战争后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岸相继被迫对外通商,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后,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外国洋行在中国陆续出现了。外国资本家或企业在华设立了诸多公司企业,基本上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西方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已经很普遍,但中国却刚刚被动地接受了带有浓重西方色彩或主义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即股份制。当时这种形式还基本限于外国投资者。
1872年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的清廷大员李鸿章,亲自主持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发行第一期股票,首次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虽然该局在当时还主要控制在清政府手中,经营上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制企业已经形成了,股票的发行标志着中国企业已经有了根本的变革,中国证券业有了划时代的分界线。官方主办的股份企业为民营股份制企业的成长开辟了道路。之后又出现了诸如仁和、济和保险、开平煤厂、上海织布、上海电报等中国较早国内资本股份制企业。在同一时期,工矿业的组织形式也有了实质性变化,过去的作坊或独自垄断的模式相继被合营或股份制取代,在全盛时期,有十几家工矿企业公开发行了股票。当时这些企业股票的发行规模小、发行范围窄程序简单,股票发行还不能作为资本的主要筹集形式。
证券作为权利的凭证,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投机性,因此,作为投资的孪生姐妹投机活动也相继繁盛起来。股票作为一种投资凭证,流动性是其基本属性,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也随之出现。究其根源,则为资本和财富本身的价值和所属是不断变化的。史料记载,上海及其周遍地区在股票出现不久,民间股票的买卖和交换就时有发生,交易活动受经济繁弱程度影响较大,在十九世纪中叶,上海殖民经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证券交易主要集中在外资领域。十九世纪60年代中期,以棉纺织业为例,在棉业投资热潮不断高涨的同时,棉纺领域的投机活动也席卷上海,棉纺业的股票流动较其他股票更为频繁,股价波动性也相对较大,一夜暴富的事例屡有发生,投机和投资的组合形成了当时中国证券交易的主要驱动力,证券权利凭证的功能被扩展为交易标的的功能。
股票交易逐渐形成规模后,对交易的场所和交易安全保障都有了较高要求,街头巷尾的零星交易已经不能满足大型股票流通,为了更安全快皆地完成交易,专门以帮助他人交易证券的企业出现了。上海1882年《申报》载"为各项公司通路径而固藩篱",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成立了。该公司具有相对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权责较分明,这为股票交易提供了制度和程序保障。
至1883年底,较为顺利证券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由于股票过分投机,使股价波动幅度不断扩大,达到了人为不能控制的程度,人们纷纷抛售手中股票,股票价格大跌,当时的政府根本没有能力逆转这场危机,加之买投机丝业的买办商人生意失败,外国奸商乘乱渔利不断制造紧张的国际关系,诸多因素引发了1883年底的金融危机。曾繁荣一时的中国股市在金融风暴的袭击下跌至底谷,大量公司纷纷倒闭,股份制企业失去了繁荣。这场危机的余波一直持续到1895年。在此以前,中国证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形成规模组织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终,在无情的金融风暴中轰然坍塌。由于其本身的稚嫩和中国当时的国情,其崩溃具有历史必然性。究其根本原因,证券发展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不能自主发展中国证券行业;封建政府发展证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其封建政权的苟延残喘,不能从根本上按着证券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去经营证券业,封建政府发展证券业具有很强的投机性,不能在制度上保证证券业的可持续发展;外国殖民者把中国作为掘起财富的博大矿源,根本不能容忍中国的繁荣和强大 ,一旦中国民族证券业的发展可能危及或影响其殖民统治,殖民者会毫不留情地把本已脆弱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扼杀在摇篮中,中国证券1883年危机即为印证。
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可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1895年以后至清末时期这段时期,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对外大量借款,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军饷,内发行全民国债。此后,为缓解财政危机,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镇压上海小刀会时,清政府开始向外国借款,之后国防海务借款、割地赔款借款、铁路修建借款等外资借款不断发生。据史料统计,清末共借外债二百零八起,借款总数约为白银接近14亿两,被动地促进了证券的不规则发展。由于国门已经被打开,外资银行纷纷涌入,外国资本经营或控制着中国的工矿或铁路,加之外资企业大量发行各种形式的债券,外国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逐步扩大。甲午战争使国内外爱国救亡形式高涨,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业救国"成为抗击外侵唯一出路。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更加重视工商业,一部分有识之士倡导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1900~1910年十年间,中国资本兴办的厂矿增长迅速,陆续创办的新式厂矿企业约400家,资本总额迅速增长,华商企业的增加,加速了股份制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要求更多的经营者和资本组合在一起,这进一步促进了证券业的发展;同时,为了与外资竞争中取得优势,华资经常联合对外,联营参股时有发生。制造业、能源、矿山、纺织等行业均有很大发展。
国内实业经济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为证券的成长提供了空间。但这种空间是有限的。在夹缝中生长的中国证券在1910年,受到了更沉重的打击。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使中国证券市场遭受了沉重打击,证券业经过了近五年短期发展后再次跌入低谷。这次风潮是因为外国投机者不顾中国经济的发展,恶意扰乱股市,掠取股资所至。
综上,综观中国证券清朝及清前的证券发展历程,中国证券自19世纪40年代起,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了初步发展。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证

[1] [2] [3] 下一页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汕头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