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汕头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类 >> 正文
  • 系统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发布日期时间:2007-1-15  来源:网络   点击数:  作者:佚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防范和化解风险已成为各家银行共同的重中之重。这里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提出一些思考。
  一、 运用关联性观点,从源头上预防风险系统的关联性特征,要求我们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客观规律,进而有效地进行调节和控制,银行风险的主体是信贷资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一般来讲,信贷资金风险由以下几个因素形成:(1)贷前缺乏科学严格调查,贷款“三查”制度未能有效落实;监督制约机制和内控机制流于形式;(2)信贷人员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低下,或由于道德品质差,造成关系贷款,人情贷款及内外勾结做案等;(3)行政干预严重,对一些项目缺少论证,盲目贷款,造成死滞沉淀;(4)贷款企业信用观念不强,或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较大,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本息。针对以上原因,要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必须针对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源头上抓起:一是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有关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制约,信贷业务部门和信贷人员要认真审查借款企业的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经营管理能力、行业生命周期及企业信用等级等,并由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复审,严防脱节或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监测,设立预警系统,及时反馈有关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完善银行内控机制。尽快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各岗位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实行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稽核监督和银监会的再监督等。三是加强信贷人员队伍素质建设,重点放在业务素质提高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四是尊重客观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企业、银行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五是提高各级银行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



  二、运用层次性观点,强化各级银行管理者与经营者的责任
  目前,各家银行均实行垂直的管理系统。即:总行→省级分行”→市级分行→县级支行→分理处(办事处)→营业所。并根据工作性质与管理职能进行了层层授权。因此,要有效防范风险,必须强化各级管理者和基层行经营者的责任,按照“分级管理、有限授权”的体制要求,从营运资金、贷款、担保、拆借、外汇买卖等业务环节严格规范各部门和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真正使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协调同时又相互制约,达到整体最佳效能。
  三、运用环境适应性观点,处理好风险管理的外部关系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表明,系统始终处于环境之中,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影响很大,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因此,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经常与外部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系统的这种环境适应性观点运用到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银行风险管理而言,涉及到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信用程度、政府干预程度、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信用观念和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对此,一是要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培养全社会的信用观念。据郑州市企调队对该市107家企业调查,发现企业信用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107家企业参加资信评估的占53.3%,其中没有达到A级的企业占51.5%,AAA级企业只占18.7%。还有近1/2的企业资信观念淡薄,不愿接受评估。可见,社会信用缺乏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是巨大的,必须下决心整治。当前,各地纷纷创建金融安全区,培植信用城市、信用乡镇、信用村等,都不失为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有效措施。二是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直接管理型向间接管理型转变,由干预金融业务转化为创造信用平台,推介项目,为金融部门搞好相关服务;同时,要主动为银行排忧解难,帮助清收不良贷款,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三是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引导企业通过合规合法经营,通过强化管理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手段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与银行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双赢关系。四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律法规,为企业经营和银行防范化解风险营造宽松环境。 2006年2月26日(完)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汕头自考网